知识文库

关于指、掌纹是否遗传问题的讨论和展望

时间:2016-10-31 08:33:00 作者:柯绿科技

指纹是否具有遗传性,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间题.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,在指纹学的创始人中,也是大相径庭、各执一端的。积极参加讨论者,不仅有指纹学家、警察、刑事技术工作者、其他法学家,而且还有人类学家、医学家、生理学家。由于这个间题的重要性,新闻界对此亦兴趣盎然,常常进行猎奇式的报导。

最初有人提出指纹遗传说,并且盛行一时。这种指纹遗传说认为,指纹可由血统遗传,1880年,指纹学创始人之一、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福尔茨在其论文中指出:“总有一天,科学家能够利用这些纹型的遗传特征发现血缘关系。”

指纹掌纹

反对指纹遗传说的人认为:遗传说与指纹的第一特性—各人各指不同,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—相矛盾,井列举很多事实证明指纹不具有遗传性。

指纹学另一创始人弗朗西斯·高尔顿在其所著《指纹学》一书中,曾详细论证指纹形状不同的根据,并以数学方法证明指纹与遗传无关。

1892年,福乔氏((Forgeat's)采集了几家相互联姻三代的指纹来研究,结果没有发现相同的指纹。

至1908年,塞里达利(Ceridalli)又一度提倡指纹遗传学说。

但是,接着就有赫尔瓦格(Helwag)、哈斯特(Harster)、萨默(Sommer)等研究者还明指纹与遗传无关。

到20世纪40年代,各国人类学者争相对指纹、掌纹进行研究,发表了不少论文。

在我国解放前夕,又有人认为遗传说和不遗传说都正确,争论是由于出发点不同而引起的。徐圣熙在其《实用指纹学》一书中写道:“学者意见的分歧,实由于观点不同的缘故。人类学者致力于相同点的探求,总以为指纹与遗传有密切关系。刑事学家专注意相异的地方,所以发现没有相同的指纹。”

20世纪70年代以前,我国对此问题很少展开研究和讨论。但是,到80年代〔包括70年代末)有些医学家和人类学家又重新提出了指纹的遗传问题。

1979年《大众医学》第九期发表了张海国的文章:《肤纹与遗传性疾病》。该文指出,“肤纹有一定遗传性”,“只有遗传病患者的肤纹会有异常”。该文还指出某些遗伶性疾病的肤纹特征,并探讨了利用肤纹防治疾病的间题。

近年也还有人类学者肯定指纹具有遗传性,并利用指纹的遗传特征解决人类学中的某些问题。

但是迄今为止,也还有不少指纹学者坚持指纹不遗传说。例如西德就有些指纹专家认为“每一个手指都有特殊的、与众不同的乳突纹图象,这种乳突拱纹图象是不能遗传的。”

鉴于上述争论情况,现以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三家三代至四代人的指纹比较,作为指纹遗传典型分析资料之一。为了简要说明指印人的血缘和亲缘关系,列出血亲关系一览表,然后将分析指纹的符号填入一览表内,对各指印进行比较,以观察前后代之间的相似情况,分析指纹的遗传现象,同时可以比较血缘和亲缘关系之间的指纹差别。

用于分析的指印,均系捺印油墨捺印而成。除三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因手指转动不灵,未捺三面印之外,其余皆按十指纹分析法规定,进行三面捺印和平面捺印。

一、分析项目和步骤

(一)指纹类型相似程度

设弓型纹为A,箕型纹为U,斗型纹为M,按三面捺印要求和指纹分析格式,从左至右依次为拇、食、中、环、小指;分子代表右手,分母代表左手。

分析结果:

(1)祖外婆冯氏,85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2)曾祖母刘氏,80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3)外婆李姓,59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4)吴姓母亲,39岁,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U/MMMMU。

(5)三姨,29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6)四姨,25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7)吴姓二姨,37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MMMMM。

(8)李姓奶奶,72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UUUU/MUUMU。

(9)王姓父亲,42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U/MMUMM。

(10)张姓父亲,38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AUUU/MUUUU。

(11)王姓大女,14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UMM/MMMMM。

(12)王姓二女,7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MMM/UMMMM。

(13)张姓独生女,9岁。指纹类型排列为:MMUMU/MUUUU。

将上列指纹类型排列式,填入空白血亲关系表内,组成指纹纹型遗传情况对照表。

从指纹遗传情况对照表,可见明显的指纹遗传反映:

吴姓血统指纹斗型纹出现率最高,吴姓的姻亲、李姓血统的斗型纹出现率也最高。吴姓三代的斗型纹占其兰代纹型总数的96.66%;箕型纹出现率最低,仅占三代纹型总数的3.34%。

王姓血统指纹,亲代与子代指纹中,斗型纹出现率为全指的80%(24/30X100%)。王姓父亲的斗型纹出现率占全指的70%(7/10X100%)。因吴姓母亲(39岁)的斗型纹出现率较高(80%),所以子代的斗型纹出现率有所上升。亲子两代的箕型纹出现率为20%。父亲的箕型纹出现率为30%,因吴姓母亲箕型纹出现率占20%,所以子代箕型纹出现率有所下降。

张姓指纹因血统不同,指纹纹型遗传情况明显不一样,斗型纹出现率仅为25%,其型纹出现率则高达75%。

将王、张两家指纹进行比较,虽各自的配偶吴姓两姊妹的指纹相似率达90%,但到各自的后代就发生了极大的差异。这是由于王、张两家父系指纹纹型分布的极大差异造成的。一般认为子代纹型主要是由亲代的DNA分子中所带的遗传信息决定的。

(二)指纹亚型的相似程度

首先,以王家前后两代指纹为例,对亚型的相似性进行分析。

比较方法:仍以十指纹卡三面捺印的制式,列出1型排列式,用亚型排列式进行比较,同时分别求出前后代各亚型的百分比,再比较前后代亚型百分比之间的差异大小。

比较方法:仍以十指纹卡三面捺印的制式,列出亚型排列式,用亚型排列式进行比较,同时分别求出前后代各亚型的百分比,再比较前后代亚型百分比之间的差异大小。

从上列4个亚型排列式,可见指纹亚型遗传的明显反映。亲代父母具有螺形、双箕斗,环形斗、曲形斗、正箕等5种亚型。子代2人具有的指纹亚型也是这5种。这说明亲代指纹亚型得到遗传。下面进一步考察各亚型出现率的遗传情况,从数量方面对指纹遗传作一分析。王姓父亲左右手螺形斗出现率为50%。大女左右手螺形斗占60%;二女左右手螺形斗为60%。总的看,子代两人相似地保持了亲代螺形纹的出现率。父亲的曲形斗占10%,在两个女孩的同指位上得到遗传,其出现率亦各为10%。此外,还可见到其它3种巫型的遗传反应。

再以张家3人前后代指纹亚型为例。

由上列3个指纹亚型排列式,可以观察到张家父子两代之问指纹亚型的遗传现象,同样十分明显。张父左手指纹亚型共两种,即双箕斗和正箕。正箕连续分布于食、中、环、小指。双箕斗遗传到了子代,但手位、指位改变了。正箕遗传到子代,数量减少,在左食指位出现了反其,正箕连续性稍减弱,分布于中、环、小指。张的右手有3个正箕连续分布。遗传到子代,右手有两个正箕分布。另外,子代右食指位的亚型中心螺形线之外由箕形线包围,实际上也是正箕和螺形斗之间的过渡型或综合型,故视为正箕亦可。这反映出父亲右手3个正箕连续分布的特征得到遗传。吴姓母亲左右手拇指位的亚型得到遗传,子代左右手拇指位亚型与亲代相似,均为环形纹和螺形纹。

再看昊姓血统的指纹。因亲代中父亲已死,无指印比较,故从前后代指纹相似性研究指纹遗传有困难。但可比较魂姐妹之间即子代个体之间指纹亚型的相似程度。

由上4列亚型排列式,可知吴姓子代个体之间亚型相似性亦比较大。

上述指纹类型、亚型分析结果,显示出父子两代之间和子代之间,相似程度都是很大的,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现象。关于亚型的形态,在父子两代之间未作较细比较,但从各指印的粗略分析,可观察到父子之间和子代之间遗传的亚型形态大体相似或相近。我们认为指纹具有遗传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,在本书第二章第四节已阐述了我们的基本观点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场争论的彻底解决。至今指纹学界的着法并未统一。

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近百年来争执不休呢?因为这是指纹学最蒸础的理沦问题,同时也是涉及人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。对于指纹学来说,似乎承认了指纹的遗传性,就否定了指纹的独特性、不可重复性,就等于全盘推翻了指纹识别个人的理论基础。对于人类学来讲,如果否认了指纹的遗传性,承认了指纹不遗传性,就会导致整个人体、人类遗传、进化理论的动摇。所以在过去和现在,这两种观点是根本冲突的。这是产生争论的第一个原因。

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来看,两者都是采用统计学、形态学的方法,分别寻其相似、相同点和不相似、不同点,结果均无充分的依据说服对方。对这个问题,经典遗传学和指纹学是无能为力的。这是引起长期争论不休的第二个原因。

那么,能否结束这场争论呢?

从医学遗传学研究成果来看,上述争论应该结束了,因为父母双方遗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物质—基因(DNA),并非父母双方的性状本身。子女在承接父母传递下来的遗传物质一一基因时,在胚胎发育期,由于受遗传因素,胚胎理化环境因素或疾病及生物因素的影响,在全身各器官系统、包括皮纹产生相应的变异而形成新的、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体。同时,皮纹是人类的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状,它在发育形成的过程中要产生多基因效应,因此,子代新个体可以产生与父母相似的性状效应,也可以受遗传、环境或疾病的影响而变异产生与父母不相似的性状效应。但是,这并不否定子女接受了父母的遗传基因。因而,皮纹性状与父毋皮纹性状不相似,决不能说皮纹性状不具有遗传性,当然,就目前而言,形成皮纹的主要基因还没有识别出来,因此,有许多关于皮纹性状的认识还不清楚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aikelv.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